自從對電動車技術產生興趣之後就開始研究特斯拉甚至負笈英國專研電動車技術,也開始好奇為什麼在當年眾多燃油車廠環伺下卻不想大力推動的科技,特斯拉卻能一枝獨秀異軍突起成為當今汽車產業翹楚。
提到特斯拉(Tesla),由於Elon Musk的鋒芒很少有人會注意到其實特斯拉當初是由畢業於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電腦工程學士與電機工程碩士的Martin Eberhard於2003年與畢業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電腦科學學士的Marc Tarpenning所創立當時仍名為特斯拉汽車(Tesla Motors)的新創公司發展而成的,兩位當時都是流著創業家血液的工程師並二度合作創業。雖然Martin早年出身一家小有名氣的華人創辦的慧智(Wyse)電腦公司工程師且一直對跑車有著濃厚業餘興趣所以嚴格說來兩人的經歷當時都與汽車科技相隔甚遠。撇開兩人的聰明才智、能力、與堅持加上前一次合作的e-Book創業成功的為他們於被收購後帶來可觀的財富,他們的電動車創業動機還是很激勵人心,因為讓人覺得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創業家思維之一。
回顧特斯拉自2003年迄創立至今的16個年頭,也不過是從2019年底才開始獲利,經營這類大環境都不看好的壓力下的事業,的確需要很大的毅力與相信自己的信念外當然也需要有能夠讓投資者欣賞、信任且願意繼續投錢的魅力,就像俗話說有自信的女人最美。一路走來沒有人相信特斯拉能賺錢就像當年的亞馬遜一樣,每當營收翻倍然而營運成本就變成三倍,營收似乎永遠趕不上營運成本。對的時間點做對的事很重要。當年由於車廠聯合遊說拜加州空汙法鬆綁之賜,不再強制要求車廠投入零排放(ZEV, Zero-Emissions Vehicle)的純電動車研發而改為強制投入油電(hybrid)或天然氣等超低排放車種研發取代。創業當時正好通用汽車(GM)因著法規的鬆綁以電動車無法獲利為名因此回收了其在市場上只租不賣名為EV1的純電池電動車並宣告終止電動車生產。這讓Martin與Marc兩人覺得大家都不做的時機就是最好的機會–創業家思維之二。
創業初期資金有限又選得是成本高又複雜的電動車產業,開始並沒有想要整車自己開發生產,如此才能快速彎道超車切入電動性能跑車市場並獲得優勢(FMA, first mover advantage)–創業家思維之三。因為之前類似EV1的電動車看起來不僅外型纖弱比例也有點怪異(例如EV1的後輪,似乎千呼萬喚不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只露出三分之二),好像電動車環保就一定要是與世無爭溫良恭儉讓的外型。一次偶然的機會讓他們發現市場上有一台由AC Propulsion基於Piontek Sportech出產的玩家級組裝套件小跑車平台(kit car)並經更換動力系統後開發出成本高達22萬美金的限量版原型電動小跑車"tzero"(意味時間原點),Martin試開之後對這台僅經組裝的電動小跑車就能擁有如此強大的加速驚為天人。於是在獲得AC Propulsion授權後由特斯拉汽車依其原型展開後續改良動力與煞車減速回充設計並委由英國 Lotus汽車以其現有的小跑車平台改良後經由高效管理的供應鏈零組件生產組裝,於是特斯拉的第一台車Tesla Roadster於2008年問世,基本款售價10萬美金,足足比AC Propulsion原型車少了一半。所以如果說Lotus或AC Propulsion tzero是特斯拉之母似乎也不為過。不過特斯拉在其官網並不喜歡這樣的連結並聲稱他們的差異非常的大。只不過母親與孩子未必需要長的很像。
2004年,Martin與Marc在當年LA車展中說服Lotus的底盤設計大師Roger Becker與特斯拉汽車合作後,特斯拉汽車開始委由Lotus ODM特斯拉汽車的第一款車也就是小跑車,也因為同時開始需要大量資金,Martin與Marc經由AC Propulsion的介紹與正在經營SpaceX的Elon Musk商量投資特斯拉汽車。Elon Musk一聽這機會立刻看好未來且二話不說就答應進行A輪投資並於2006接續B輪。大約也就是在這段2004~2008期間,Elon Musk陸續累積了近美金五千萬的個人投資(之前Elon Musk在共同創辦的PayPal於2002年上市並被eBay收購後有豐厚獲利)也同時也引進其他投資公司。其間由於經營方式與Martin開始有爭執,爭執在新創公司也稀鬆平常,但通常存在於創辦人之間,董事會直接介入與CEO在執行面的爭執倒是少見。最後在2007年,因著一篇公司對外高調的行銷文宣中卻對Elon Musk隻字未提,算是整個爭執引爆點的最後一根稻草,徹底惹怒了Elon Musk。Elon Musk聰明絕頂又體力驚人,即使Martin、Marc、與Elon三人都不是電動車科技的專家(尤其Elon在PayPal還是搞軟體的),但是據說Elon往往能用簡單的第一理論(first principles)與電動車設計工程師辯論而且通常最後都證明他是對的。第一理論指的是:凡事都可以很簡單的依科學的基本理論往上發展推論而非使用過去的經驗去衍生推論。後者是人們在工作中常常下意識犯的錯誤。這樣的產品思維在特斯拉後期的電動車設計慢慢出現斧鑿痕跡,像是自駕車技術、獨門的電池管理技術大幅提升續航力、與高性能電動系統都首次出現在特斯拉的電動車上。簡單一句話就是打掉重練式的創新–創業家思維之四。回到2007年那根稻草,Elon心想自己已經放了五千萬美金的資金在董事會聲量已經夠大,乾脆就將Martin Eberhard撤換掉並將他轉成公司的諮詢委員會成員(advisory board),之後又換了兩任CEO並於一年後的2008正式推出第一輛電動性能小跑車Tesla Roadster。同年乾脆就要求自己開幹當起特斯拉汽車的CEO,可能是想與其整天用投資人的角色爭辯乾脆自己當CEO簡單些,這樣大家就直接聽我的也不用再費力爭辯,而Martin與其創業夥伴Marc也於當年同時完全離開特斯拉汽車。2008年Elon接手特斯拉CEO一職後,公司一路在他的強勢領導下立刻進行公司組織裁撤與重整,幾經資金危機與德國賓士汽車集團投資與美國能源局貸款的轉機順利於2010年將特斯拉汽車股票推上市,並陸續於2012年成功推出膾炙人口的Model S性能車款。至此Elon Musk已成為特斯拉汽車檯面上唯一的人物,並於2017年將特斯拉汽車(Tesla Motors)更名為特斯拉(Tesla),原因是特斯拉已自原本單純的電動車事業擴展為包含能源產業的科技集團,儼然成為本世紀的一個不斷創新的綠色事業集團–創業家思維之五。
現在回顧這一路的發展,特斯拉在快速擴展中不斷的燒錢的確是個超乎常人的勇敢決定,Elon Musk似乎看準了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破壞性創新的機會,但是這一路可能也是孤獨的。2008年推出第一輛車款時,特斯拉只用了接近3億美金的資金,以汽車產業尤其又是創新的電動車,個人覺得算是花在刀口上的高效率營運。由零(tzero)到S (Model S),特斯拉的成功其實有跡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