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siness Insider很有才,創造了『ELONGATE』這個迷因詞。也就是所謂的伊隆門事件同時也是個英文的雙關語,這是馬斯克近期爆發於2016年在他SpaceX公司的私人飛機上的性醜聞。一如所有這類的事件,兩造雙方總是各說各話。倒是以ELON的身價,在這難以證實的『事件』當中,他說要送的應該是『house』不是『horse』。這麼大的企業老靠一個人在推特帶領特粉推文行銷支撐著所有公司的企業形象與成敗,確實也成為特斯拉背後各大股東的遠慮近憂。
話說回來,現在市場上特斯拉基本上仍是所向披靡,根據VW的資料,他們預估本身電動車的銷售雖然比預期的快些但也還需一到兩年才能損益打平,在其他車廠於電動車銷售上還是處於賣一輛賠一輛的時候,而於此同時特斯拉已經在今年(2022)第一季創造了有史以來最高的32%毛利率與高達17%的淨利率。可能有人不知道特斯拉這樣的淨利率是其他車廠賣燃油車的毛利率更遑論賣電動車。這點不斷的驗證一件事情:只要一個產品首先被成長的銷售證明是市場可以接受的且具有潛力只是成本與時間的問題,儘管一開始市場規模不大,但只要你有膽像是馬斯克這樣瘋狂的注入大量資金蓋超級工廠、高度垂直整合(通通自己來例如連動力馬達與動力電池都自己來,連晶片也自己研發,最近甚至開始連鋰礦開採都要自己來,還要開特斯拉充電餐廳。唉錢多就是任性。。。)、投入45%的費用在研發上等等措施創造經濟規模(今天已有五座超級工廠,在2020年底損益幾乎打平時只完成第三座上海超級工廠),一旦它達到臨界點,它與後起的競爭者創造出的鴻溝將會是非常巨大並難以超越。我觀察一些劃時代的產品都有這個初期現象,譬如當初早期的亞馬遜,每當他們的營業額成長為兩倍,他們的費用就會成長為三倍(狂建大型倉儲),這現象在持續幾年達經濟規模後終就開始獲利,但也不是每個創業家都有這種傾家蕩產的狠勁。不過2016/2017正值特斯拉瀕臨破產邊緣,他的壓力著實很大。這倒也不是今天的重點。
今天想說的第一樁是,這兩天馬斯克再度提到2023五月將是特斯拉的全自駕到來之日(強調無人工監控下的獨立全自駕),老實說根據他2015年說的當時的明年(2016)將可啟動商轉特斯拉RoboTaxi,我們今天應該已經可以到處乘坐RoboTaxi遊車河好幾年了。有趣的是約三個月前特斯拉才解僱了一名將一段在矽谷拍攝的自駕測試過程中的小意外影片(影片一,影片二)上傳YouTube的員工(在公司如果有簽NDA之類的,在外頭還是得小心謹慎),這樣算算特斯拉自駕團隊大概只花一年就解決當時的問題了,果然是馬斯克鐵血兵團的效率。影片很明顯地說明現階段的全自駕離實用階段還很有一大段距離(請注意我用的形容詞還只是『實用』不是『完美』。馬斯克喜歡用統計數字宣稱自駕技術已能避開相當高比例的車禍,的確與那些酒駕或魯莽駕駛相比,自駕或許是一個選項,但是他忽略了這個統計數字分母的另一塊,那就是如與一般正常守法且小心負責的駕駛人相比則遠遠遠遠不及。馬斯克似乎覺得人腦的記憶容量就幾個Byte而已,事過境遷說過的話都會被洗掉,不過2023五月那天果真發生畢竟也好事一樁,我們這次還是『引頸期盼』的『繼續看下去』,畢竟在他口中未來的某一年的明年總是會真的發生。
另外一樁就是馬斯克這兩天又在唱衰氫燃料電池,說氫燃料電池(Fuel Cell)用在電動車上是非常沒有效率的且直接就說是蠢蛋電池(Fool Cell),想當然耳又樹敵不少(有點瞧不起投入大量資源在氫燃料電池電動車上的日本韓國與歐洲),雖然都屬於電動車,他這樣說很可能因為氫燃料電池電動車FCEV將與特斯拉的鋰離子電池BEV直接競爭。他舉的原因都是效能甚至說氫氣的取得許多是靠非潔淨能源(其實氫氣的來源有所謂的綠氫、藍氫、與灰氫,只有灰氫才是來自於非潔淨能源的轉換),但號稱零排放的電動車的充電也是會有相同的窘境。也的確,氫燃料電池的整體效能約45%與鋰離子電池的75%相比是低,但是在考量效率時還是要同時考量鋰電池的重量高達氫燃料電池的三到四倍,且氫燃料電池不會因為要提升里程而大量增加車重(氫燃料很輕),這樣每一度(kWh)的能量所需承載的重量以FCEV而言就少了許多。以電動小客車為例,約500kg的電池包且有電沒電都背著它,反之由於氫極大的能量密度特性,氫燃料僅需5kg就可跑500公里。再加上與鋰電池的採礦與製造碳排相比的優勢,與等同燃油車只需三分鐘就可加滿氫之下也少了里程焦慮的特性(Toyota Mirai FCEV的數據),在我看來現階段成熟且已經小規模商轉的氫燃料電池電動車只需要另一個狂人去創造經濟規模。環保初期總是高成本的,似乎不能總是以產氫效能作為唯一衡量的天平。這樣貶損蔑視氫燃料電池電動車的未來潛力顯然並不符合他頻繁引用的物理第一原理也顯得太高調狂妄(不過高調狂妄本就是他的middle name)。馬斯克顯然也忘了2008年的當初特斯拉的第一輛電動小跑車自產線緩慢駛出時,傳統車廠也是用類似的理由揶揄特斯拉如同海市蜃樓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