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特斯拉Optimus機器人

還記得2021年八月特斯拉的AI Day,先放了段未來特斯拉機器人的虛擬影片,接著由穿著影片中機器人的外皮的真人在台上跳霹靂舞的搞笑場景(出場時我當時一開始幾秒鐘信以為真,還小驚艷了一會兒,套句時尚迷因形容當時心情,ㄇㄚˇ的真是蠢B)揭開了特斯拉結合人工智慧與自動化創造真正的人形機器人的野心。當時仍稱之為Tesla Bot。那時馬斯克說明年此時會有雛型出來。時隔不到一年果真於今年的2022/10/1的AI Day展示了基本原型。看過我文章的應該知道我既非特粉或馬粉也不是特黑或馬黑,畢竟擁有眾多粉絲的世界首富在媒體上已擁有絕對的話語權,實在也不缺粉絲錦上添花,倒是需要有更多批評才不致得意忘形遺忘初衷而走入偏門極端(看過007電影中那些天才反派嗎?咱可能像科幻電影中汲汲營營的升斗小民們,被統治地球的天才科技億萬富豪所做的地球來日所剩無多的預測嚇壞了,擠身在排隊移民火星的虛幻世界中,殊不知那正是他嗤之以鼻的元宇宙的另一種形式)。提到特斯拉或馬斯克(這兩者事實上已經在形象上合為一體),值得讚譽的我會憑自己的理解去欣賞,不符合普世價值的也會稍作批判。畢竟特斯拉裡面仍有許多信仰馬斯克每一句改變世界的偉大夢想或激勵話術的人在沒有鎂光燈的加持卻願意為了改變世界而賣命工作,才得以創造出今天的特斯拉。

Optimus雛形的展出,最不爽的應該是被馬斯克批評為沒有大腦的美商『波士頓動力(Boston Dynamics),後面簡稱BD』機器人,雖然他並沒有指名道姓,但是機器人界檯面上最夯的就屬這家了,這家公司在兩年前才被韓國現代集團注資11億美金後從軟銀手(SoftBank)中接手並強勢入主80%股權 (SoftBank的前一手是Google由Android之父Andy Rubin離開Android部門後於2013~2014年間短暫經營一陣子。附註:Rubin後因性騷擾離職,有趣的是他與Steve Jobs都沒有顯赫學歷卻各是手機兩大陣營Android與iOS的催生者)。現代集團的入主其實已代表BD將朝更實用且大量應用的方向發展,像是工業甚至民生居家等陪伴型機器人的應用而非侷限在像是特殊的國防產業。所以如果說目前市面上所謂的機器人都沒大腦這句話是泛指,那麼最具代表性的波士頓動力中槍的機率最高。

這個沒有大腦的批評,其實如同馬斯克毫不留情的批評氫燃料電池電動車(Fuel Cell EV)如同蠢蛋電池(Fool Cell)一般,還真不能太在意,尤其我相信如果有第二個馬斯克出現,氫燃料電動車是大有可為(包括馬斯克在內,多數人看氫燃料電動車僅考慮到它不如電池的能源效率,應是要將它與鋰離子電池能量密度/鋰礦開採汙染/電池製造汙染放在同一個天平上看),無奈這第一個馬斯克與這虛構的第二個馬斯克利益相衝突。我個人最佩服馬斯克就是兩個創業精神:韌性與堅持以及他將侷促在牆角的昂貴科技平價商品化的鐵血執行力(有時鐵血執行力與操人力一線之隔,很難說),沒有韌性,他在2017年幾乎倒閉之下可能就直接破產,沒有堅持,無法連續虧損16年還堅信這條路,沒有鐵血執行力,可能無法推出相較低價位的電動車進而催化了整個汽車市場的純電動化。其他他在媒體上說的話很大部分是創造話題為目的,是否達成目標或者是否是自己內心深處的真實信仰則其次了,畢竟在裁撤市場公關部門後,他就是公司的行銷首腦。在貝佐斯(Blue Origin)與布蘭森(Virgin Atlantic)兩位大老闆都搭乘自家火箭上太空後,我真的也很希望看到馬斯克鼓起勇氣也搭乘自家的SpaceX來一趟太空之旅而非大酸國際公認的卡門線(100km)高度不算太空,連軌道都還稱不上。言下之意,我家SpaceX的低軌衛星(LEO)也有個500km,甚至說你如果飛不了那麼高,火箭做得那麼『長』幹嘛?可以『短』一點嘛,把宿敵貝佐斯戳爆了。還是那句話,面對馬斯克直截了當的誑語,就幽默一點,因為在意,你就輸了。

去拿於1992就開始運作的BD這家機器人(或機器狗)公司與特斯拉發展才近一年的Optimus現狀去嘲諷Optimus有限的能力,或是大讚特斯拉Optimus才花不到一年就能有今天的雛型倒沒有太大意義且失之偏頗,開發過產品的都知道要完成80%的產品開發不難,剩下的20%將產品帶入完美境界往往就是決定你是否功敗垂成的關鍵也耗時最久,看看國外新創電動車廠的墳場就略知一二,原型車都很漂亮然而。。。。撇開這個,相同的是這兩家的機器人都不是我們平日泛指生產線上那隻廣義上快速反覆運動的機器手臂(Robotic Arm)。

BD與Optimus最大的不同是控制方式,前者採用典型控制(可以簡單理解為程式化控制)而後者採用與FSD相同的人工智慧學習核心(包含機器學習與深度學習,也就是馬斯克說的是有大腦的),另外前者孔武有力(未來也許會朝人性化設計)後者纖細(例如手掌指節與人型尺寸外觀)更趨向陪伴型機器人的概念,前者動作靈活快速而後者緩慢(不同的機構與驅動設計),前者價錢高(以BD的四足機器狗Spot的USD74,500而言)而後者根據馬斯克的說法目標預定在USD20,000左右等等。

結論

很明顯的馬斯克是在做一個泛用或是全能型的機器人,假設每項工作都可以經由AI學習學得很到位,但這是個BIG IF,其實也是AI的中階境界 GAI (General AI, 也就是由目前的Narrow AI進步到 General AI再進步到Super AI。達Super AI就有點可怕了。)。以自駕車而言路邊停車是個特有的技能,別說機器學習,一般普通人類駕駛都少有能將這個任務每次做到完美,總是會試個一兩次畢竟不是一天到晚在路邊停車。看過特斯拉與其他具備ADAS路邊自動停車功能的車款進行路邊停車相比,你就會知道處理專門任務用專門的運算會遠勝過泛用型的運算。無論如何,在期待Optimus未來可以是個開放平台讓不同應用繁衍出來的同時,回到現實面,想像可以買台機器人放在家裡能夠像是家中花錢請來照顧長者、孩童、或當個能執行細緻的家事的幫手甚至當個伴侶,以現行的發展速度,老實說我還無法預測或看到一個未來發生的時間點。有人說三十年有人說五十年,您認為?不過馬斯克除了擁有異於常人的自我複製能力之外,似乎也有種能將產業中仍處於溫室的昂貴科技拿在太陽底下操練並達成低價量產的特異功能。

發表者:李麥克

興趣廣泛,希望一天是48小時。自幼喜歡拆解家電零件安裝到其他可用的電器上面,興趣廣泛永遠有學習新知的渴望。一輩子都充滿對英文閱讀與各種工程科學 (STEM) 學習的渴望。 小時候閉起眼睛模擬雙手正在控制方向盤並加油或踩離合器換檔的快感成了我的免費虛擬電玩,年輕時迷上電視影集霹靂遊俠後 (仍熟悉的"老哥"稱呼?),更開始對汽車產生了各種幻想。有幸此生見證了電動車的崛起與可預見的自駕車的未來並親歷其中,即使是在人生的下半場。在讀了來自克羅埃西亞電動超跑Rimac C_Two的故事後,更發現Rimac的諧音更可以將自己投射到霹靂遊俠中的主角。 自2012年特斯拉推出Model S後即開始累積電動車方面的學養。更於2018年在浸淫軟體工程領域二十餘年與後期的3D感測與自駕車應用新創公司數年後,因著對電動車的狂熱開始對特斯拉(Tesla)是如何成功的好奇而"誤入歧途"一頭栽進對電動車的研究。於是在同年前往英國攻讀英國第一屆電動車工程碩士學程並於次年取得人生繼台灣與美國碩士學位後的第三個電動車工程碩士(MSc with distinction in Electrical Automotive Engineering)。目前開設電動車相關技術與各類電腦資訊教學課程(程式設計等),電動車專長領域為動力系統(Electric Drive)。 嗜好:英語閱讀、電動車、程式設計、顧問、教學、網球、小號、爵士鼓、吉他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