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cid令人讚嘆的超凡工藝

前篇文章介紹了Lucid近日所推出輾壓特斯拉Plaid款的新款Sapphire(藍寶石)。前篇沒提的是這款用了最新且令人讚嘆的馬達工藝。先看看這款藍寶石的一些數字:

三馬達(前一後二)
除了後輪採用左右獨立較低功率的馬達外,單一的高功率前馬達堪稱精湛的工藝設計,硬生生的將差速器整合進馬達轉子內,儘管減速齒輪變成左右兩組(一般轉子外獨立減速齒輪如在差速器之前則僅需一組)仍大幅提升馬達功率密度使其高達目前業界的最大值17kW/kg,如果加上逆變器整合成一個完整的驅動單元,總重僅74kg,相當於整個驅動單元的功率密度為7kW/kg。這些數字為目前市面上電動車款的二到三倍等級。此外為了降低高頻交流電的繞線集膚效應(skin effect)與定子渦電流(eddy current)也開發出獨家的連續髮夾扁線(hairpin)定子繞線(減少髮夾焊接點)、特殊定子層化片(lamination)、及定子冷卻油孔等技術,而提升馬達整體效率,儘管只是少少的幾個百分點也徹底將錙銖必較積少成多的哲學發揮到極致。

另外電池效能整合技術在歷經多年電動方程式Formula E賽道上的淬鍊後進而領先業界的Lucid,如今在即將上市的頂級Sappaire車款後,再次展現其儘管在獲利壓力下仍不急不徐一步一腳印不誇大且在品質與設計上不妥協的造車精神。

次兩秒零百加速(低於兩秒)
這當然要歸功於1200HP與其大幅提升的冷卻、電池與驅動性能。目前官方宣稱的次兩秒並未指出是次多少,不過特斯拉Plaid是1.99秒,所以次兩秒基本上就是至少與特斯拉Plaid款相比已立於不敗之地,且超越的可能性也不小。

半自駕功能
在這個領域沒有車廠比特斯拉更大膽前衛衝撞體制的,相較之下Lucid名為夢幻駕馭的DreamDrive半自駕系統(雖名為半自駕但市面上所有的量產車種儘管名稱華麗甚至使用全自駕字眼,嚴格言仍都屬於半自駕或是初級且不超過Level 2的自駕等級)仍然與賓士一樣保守負責地宣稱有條件的使用,且其內容功能介於Level 1和Level 2之間,我姑且稱之為Level 1.5,也就是我們熟悉的主動式巡航、自動平行停車、高速公路車道保持等,但我個人覺得已經夠用,真要等全自駕就等可期待的十年內將出現的RoboTaxi,因為開車還是有開車駕馭的樂趣,如不想開車就坐完全不用駕駛且3D感測器+毫米波雷達等配備完整頂級的全自駕計程車就好了,似乎不用去擁有一輛不需要開的車子。儘管Lucid已開始配備馬斯克堅決不用的LiDAR,點到點的自動導航駕駛倒還沒出現,在與NVIDIA名為"DRIVE"的自駕平台合作後是否會加速實現我們拭目以待,以他們的價位加上LiDAR應該不會有太大的阻礙,重點還是如果要推出真正的Level 2(全時放雙手)就要做到100%,否則那縱使0.1%的誤判當下駕駛稍一個恍神,對絕大部分將性命交給車廠自駕技術的優良駕駛情何以堪,畢竟他們很多是一輩子都沒有發生過任何意外的。買來測試體驗倒可以,但啟動所謂自駕還要全神貫注盯著路況準備隨時接手電腦誤判的意義在哪?還是那句老話,自駕等級不應該分五級,應該只有兩級:有與無,如果連車廠都不敢說100%(程式總有bugs但至少你相信自己),你還要期待消費者去使用嗎?開著T牌電動車啟動『自駕』模式在高速公路上睡覺或看電影的的英勇駕駛還真超出我的語言形容能力。

價格
24萬美元的車價雖為Model S Plaid的1.7倍,但仍屬於買得起高檔賓士消費群的範圍。與歐系Rimac或Pininfarina等品牌的電動超跑,動輒百萬美元起跳而性能未必等比提升相比,仍屬相對『親民』。

綜觀上述,個人認為Lucid這個電動車品牌很有可能將會成為未來電動車界的雙B。很多人常說造電動車很容易啊,話是沒錯,但今天阿貓阿狗都開始造這個機械機構相對精簡的電動車時,要如何吸引消費者將眼光放到你這個品牌身上?自從1960年代末期出現了現代汽車這個汽車品牌之後一直到特斯拉的出現,汽車界一直處於品牌真空期(當然指的是國際級且成功大量生產的品牌)。持續的差異化是唯一能讓一個企業保持競爭優勢的方法,2003年特斯拉的橫空出世到今天,其創造了從無(小量生產的電動車不算譬如GM EV1等)到有的驚奇之外,也在證明電動車可以獲利的同時,更創造了將電動車形象從弱雞提升為猛虎的差異化。而今天成立於2007年的Lucid在最新的Sapphire車款上,我看見了其與特斯拉在經營理念與品質性能設計上創造出的另一個差異化。除此之外,個人感受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這樣的價位與性能水平卻有著相當纖細秀氣的外觀設計,應該可以更大膽或霸氣的在外型上展現出來,不過話說回來,也許低調優雅奢華正是Lucid想要表現的氣質。(附註:近期新聞顯示Lucid已開始緩緩在台灣佈局)

發表者:李麥克

興趣廣泛,希望一天是48小時。自幼喜歡拆解家電零件安裝到其他可用的電器上面,興趣廣泛永遠有學習新知的渴望。一輩子都充滿對英文閱讀與各種工程科學 (STEM) 學習的渴望。 小時候閉起眼睛模擬雙手正在控制方向盤並加油或踩離合器換檔的快感成了我的免費虛擬電玩,年輕時迷上電視影集霹靂遊俠後 (仍熟悉的"老哥"稱呼?),更開始對汽車產生了各種幻想。有幸此生見證了電動車的崛起與可預見的自駕車的未來並親歷其中,即使是在人生的下半場。在讀了來自克羅埃西亞電動超跑Rimac C_Two的故事後,更發現Rimac的諧音更可以將自己投射到霹靂遊俠中的主角。 自2012年特斯拉推出Model S後即開始累積電動車方面的學養。更於2018年在浸淫軟體工程領域二十餘年與後期的3D感測與自駕車應用新創公司數年後,因著對電動車的狂熱開始對特斯拉(Tesla)是如何成功的好奇而"誤入歧途"一頭栽進對電動車的研究。於是在同年前往英國攻讀英國第一屆電動車工程碩士學程並於次年取得人生繼台灣與美國碩士學位後的第三個電動車工程碩士(MSc with distinction in Electrical Automotive Engineering)。目前開設電動車相關技術與各類電腦資訊教學課程(程式設計等),電動車專長領域為動力系統(Electric Drive)。 嗜好:英語閱讀、電動車、程式設計、顧問、教學、網球、小號、爵士鼓、吉他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