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份國際能源署(IEA)與美國國家地質調查局(US Geological Survey)的報告,再加上自己的指頭算了一下,地球的鋰礦存量(22 mln tons),如果以目前國際間普遍的終極目標訂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而言,那麼以電動車的數量來估算,假設屆時地表的車輛全數轉換成電動車,則其數量將達20億輛,如估算只有一半的鋰礦用於電動車電池,我估計地球鋰礦存量大約在2040年將會耗盡。也就是說在那之前我們必須有鋰離子電池以外的電動車能源選項。所幸鈉離子電池目前看來是一個高潛力的替代技術。當然還有許多燃料電池的選項都有可能發生,尤其目前已經很成熟的氫燃料電池。另外加上本週宣布的美國核融合技術已達成正淨能量輸出的突破(實驗中輸入2.05 megajoules/輸出3.15 megajoules),也預期十年後可商轉,屆時成熟的氫燃料電池的轉換效率將不會是一個考量,而是以潔淨能源對環境的正面影響為主要考量。
附註:淨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或通常簡稱Net Zero)是指所有的溫室氣體『GHG』(不僅僅二氧化碳也包含NOx等會造成溫室效應的氣體)的總排放與移除達平衡。它與碳中和『Carbon Neurality』在意義上稍有不同,後者是針對個別活動的二氧化碳排放與移除所達成的平衡。
這裡我其實是要帶出太陽能與電動車結合的議題。因為我始終認為電動車揹著一顆笨重的電池不是一個最佳選項(以一般小客車電動車而言,電池重約500kg,大者如特斯拉本月終於交車給百事可樂的Semi半掛式拖車頭,光是電池重量就高達8噸重,你當過兵就知道早期軍用大卡車也不過兩噸半),尤其為了提升續航力而不斷的增加電池重量最終的單位電池重量的能量效益也將隨著電池占整車重量的提升而遞減。
從過去兩個月中的歐美等地國際級汽車大展中,我們已可以看到太陽能電動車的出現,尤其其中一家由太陽能電動車競賽中脫穎而出的隊伍轉移成立總部位於荷蘭的Lightyear,也已於本季開始量產其名為『Lightyear 0 (此前命名為Lightyear One)』的太陽能車款。在一般日照下,每天可經由太陽能充電高達70km的里程。這意味著在適當的日照下你可以持續開著它上下班不需要充電,即使在陰雨無日照的天氣也可以經由之前的剩餘電量持續維持一段時間,以台灣的亞熱帶日照氣候而言,估計一年實際上可能也只需要進行個位數等級次數的電網充電。另外也還有幾家太陽能電動車廠預計2023也開始交車。這著實是個令人興奮的消息。因為當車子可以邊開邊充電時,取決於車輛的使用型態,這意味著這類車種除了可選擇配備小容量的輕量蓄電池之外,對一些電網已經吃緊的區域(例如台灣)尤其有著特別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