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與它難念的名字有關,"bz"指beyond zero也就是超越零排放,"4″則是阿拉伯數字順序對應到歐規英文字母順序"D"級尺寸車款(類似賓士的A Class、B Class、C Class等車款的命名),"x"則是指crossover跨界休旅車類別。豐田半年前首發的休旅BEV bz4x,雖然今年(2022)五月在台灣限量300台秒殺,但隨之而來的噩夢卻不斷的發生。首先是輪圈螺栓在某些狀況下會脫落而全球召回,召回期間豐田要車主不要使用車輛以免發生危險並願意提供租車或購回的選項。豐田認真面對安全性問題的精神我給予高度肯定,果然是以品質起家的車廠毫不怠慢,可能真的是發揮了出問題時永遠往前面追問五層"為什麼?"才能找出真正問題根源的精神。但這一拖就一直到十月初才找到螺帽問題,同時也解決另一項安全氣囊在某些狀況不會觸發的問題。卻又在修復交車後,又出現實際宣稱的WLTP(四驅457km/前驅500km)與歐美汽車評論雜誌所測試的電池續航力數值差異甚大近乎翻桌的嚴重爭議,甚至造成歐美消費者退車的問題。
撇開bz4x在不同地區的不同車款使用不同的電池種類與供應商(LFP或三元鋰),或是測試是否在歐洲冬天低溫下進行(冬天需要使用暖氣與電池恆溫的電力),車評專家仍普遍堅持對如此大的測試差異無法接受。由此看來,電動車的續航力在消費型車款上很受一般消費者的重視。尤其會買豐田的消費者一般就是看上它的品質可靠度而非如同高檔車的華麗外觀與加速性能。
這次里程爭議大致出現在電動車廠對電池容量緩衝區的定義,以特斯拉Model 3為例,當顯示電量為零時,有時還可跑個高達五六十公里(請勿以此為標竿,實際數值取決於各種狀況)。這設計與燃油車的油箱指針類似,主因應該是為儀器感測的誤差保留了些空間,但也成了人們開到最後一滴油或最後一顆電子僥倖心理的藉口,這可以由一個統計數字說明:全世界每年有約有近一百萬輛車因為開到沒油或沒電而需要救援(bonus tip: 其中80%是男性,是否積極的意味男性比較具有『冒險犯難』的精神,或消極意味男人比較『投機取巧』,就不得而知?)。只是對豐田而言,問題在於這個緩衝的百分比在bz4x車款上據稱高達10%。但緩衝就是緩衝,它可以是很大(顯示零後繼續爽開很久)也可以是很小(以為還有電結果突然就沒電只得顧路),所以不應拿來當作正式的里程測試數字,否則就縮小緩衝,但這就牽涉到電池管理軟體的演算法是否具備能精準估算電池電量的能力,畢竟偵測電池電量是一個軟體估算的過程(倒是電動車開到一半,明明剛才螢幕還顯示仍剩餘好幾十公里的里程,而卻突然顯示電量為零需要停靠路邊的警告訊息的事件,的確也偶有所聞),這與相對準確的機械式油箱油量偵測的方式不同。所以未來車廠在提供里程數據時如能清楚說明是否包含緩衝里程,以避免因認知不一致而造成售後客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