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過軟體的人都知道,軟體之所以稱之為「軟」就是因為它的高可塑性,改幾行程式碼再用編譯器(compiler)甚或連結器(linker)處理一下就是一個新的版本。不像是要改硬體牽涉的就是電路板元件的更動甚至機構件的重新開模等等繁瑣的步驟甚至要與供應商協調出一個可行方案才得以進行。特斯拉電動車迭代速度之快,讓許多市場分析者將之歸類為高科技軟體的類別,感覺實至名歸。習慣傳統車廠過去在操作燃油車的更新車款時,往往一兩年來一個改型或加點能吸引消費者的料才能誘使他們去掏錢購買新款。相較之下特斯拉的電動車在高度垂直整合之下,就像一隻手機時不時的就更新整機系統一樣的方便,除非像是馬達、電池、底盤、或熱泵之類的硬體損壞之外,任何的召回只需要透過一整包完整的OTA系統軟體更新即可完成。想像中這一定需要一個強大的軟體版本管理系統(類似ClearCase這類等級的),否則就算是例如同樣是買2022年的Model 3,你的跟我的Model 3可能就很不一樣,因為他們一年可能就出好幾個新版本,往往有特斯拉的車愈開功能愈強的半笑話。就算硬體損壞,也可透過軟體更新繞過損壞功能進行降級以暫時解除問題。這是動輒數百家韌體供應商的傳統車廠生態難以追上的關鍵點。
我想說的是,兩年前看過特斯拉冷卻循環系統使用的八通閥的專利,驚豔之餘,幾個月前又發現了這個他們新申請的專利。此專利解決了傳統偶合裝置太硬不易安裝或太軟失而去軸向強度下難以耐久的問題。這專利是要改善其4680結構電池冷卻液管路接頭的穩定性可靠度之外,更重要的是提升安裝速度,這背後的思維當然就是提升產能,也多少對特斯拉目前每低於30秒就一台車下線的產能有點貢獻。
我很驚訝的注意到特斯拉竟然在這種小細節上動腦筋改良。是已經沒有可以改良的功能了嗎?特斯拉設計一向著重性能、效能、與產能多於外觀或舒適配備(朝極簡化設計),最明顯的就是全車介面控制幾乎靠一台觸控電腦完成。以特斯拉今天的財力,基本上想實現任何新想法都不難,只怕沒有想法。最近特斯拉開始要買一家加拿大的鋰礦開採公司Sigma Lithium,是不是因為中國的寧德時代宣稱要提供中國與一些國外(福特、BMW等)的電動車廠電池折扣,但名單中沒有特斯拉的緣故,乾脆自己去採礦,不得而知。馬斯克公關行銷一流,之後大家如看見馬斯克頭戴工地安全帽臉上沾滿黑色礦石粉屑出現在某礦坑口的照片,也不要太驚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