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來說應該是三件大事,除了特斯拉利用高淨利空間大幅降價後讓其他車廠瞬間凍結,同時也拉抬了之前墜入谷底的股價之外,就是追蹤了好幾年的荷蘭太陽能電動車廠「光年(Lightyear)」,其原定將於2023年量產上市Lightyear 0高價太陽能電動車款,卻於這兩天宣告破產。儘管後來改弦易轍改攻低價車款Lightyear 2仍無法解決龐大的建廠資金問題。最後就是豐田汽車第三代掌門人豐田章男宣布將在春天左右退居幕後,並由現年53歲的Lexus執行長佐藤全面接掌豐田。預期使命乃是將建立專為豐田電動車打造,嶄新且有別於目前bz系列電動車採用的通用e-TNGA平台,儘管如此,一般預期以豐田日本式的嚴謹精緻細膩的打造速度,該平台可能也要到2027年才能推出。這樣的造車思維真的是與新興電動車廠特斯拉大相逕庭,我只能說豐田真的是在這幾年的電動車浪頭上上演了一齣空城計。
光年的破產讓人扼腕,也再次體認到汽車產業重資產的特性,要賺錢就要有銷售量,要有量就要砸重本建置高效的自動化產線,就連去年底在美國風光「量產(每年兩三萬台)」性能卓越的Lucid與Rivian電動車廠,在馬斯克眼裡都是準備被掃進歷史灰燼的電動車廠,原因無他,就是產能太低。光看特斯拉在2019年接近損益平衡時大約已經累積籌資了超過六千多億台幣(包含2010年的IPO不過約六十幾億台幣),就知道汽車產業門檻真的很高,不光要有錢還要有膽去賭,賭什麼呢?賭包括早期為了拉高營收獲利,採取性能效能優先順序高於品質之下消費者仍然願意瘋狂買單只因為它是高性能的電動車這個賭注。這膽子肯定是傳統車廠甚至一般電動車廠過不了的一關。
儘管至今豐田基本上可說在純電動車的競技場中算是缺席的(小量的bz系列不算的話),2022年豐田的銷量(每年大約1000萬輛)竟然仍然超越前一年,許多仍是油電車或插入式油電車款,也難怪豐田似乎老神在在。儘管受到投資人的壓力誓言「加速」電動車的開發,豐田章男骨子裡應該仍不相信電動車會成為未來的單一車種,既然違背自己信念,那就找另一個人來做做看是否會成功,成功了是我豐田章男識人英明,失敗了不也就剛好驗證我的想法。可惜豐田押寶擁有大量專利的氫燃料電池電動車,硬是被目前領先的鋰離子電池電動車廠按壓在水面下無法出頭,儘管個人認為氫燃料電池有明顯環保的優勢(我了解額外的能源轉換,加上高昂的運送、儲存、與建置成本,但所有產業開始不都如此?並沒什麼特別,就像電動車十年前高昂的電池成本是今天的十倍,沒有人相信它是個可以賺錢的產業一樣),未來應該很有機會被「青睞」到,但在商場上,不是靠可預測的物理原則在操控,而是由難以預測的商業利益角力在主導。氫燃料電池的出頭很可能需要另一個馬斯克般的狂人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