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出爐的電動車續航紀錄顯示,單次充電可行駛距離突破1000公里。之前的紀錄是美國電動車新秀Lucid車廠去年底量產的Lucid Air車款的840公里。現在這紀錄被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UNSW)的學生利用鋰離子電池加上太陽能電池的組合創造出外觀頗帥氣的太陽能電動車在兩年一次在澳洲舉辦的太陽能電動車大賽(WSC)中刷新了。當然這兩個里程的比較並不精準與客觀,我想說的其實是太陽能的潛力。
除了前文提及今年有三家太陽能電動車廠的車款問世之外,我也同意馬斯克的預測,他認為太陽能與人形機器人將會是繼電動車之後的顛覆性的產業,而且市場規模遠大於電動車,因為電動車還只是運輸,而這兩項科技將會滲透到各類產業與日常生活中。為什麼我會同意?因為目前為止我們每年僅僅使用了相當於一小時的日照能量。一年有多少小時?365×24=8760小時。如果我們充分使用照射到地球的太陽能,這個照射經太陽能電池板的轉換後(效率約20%左右,附註:太陽能電池芯效率目前可達30%以上),可滿足目前全世界用電的4000倍,這樣您是否有點心動了?馬斯克也替美國計算過,只需要約100英哩 x 100英哩的土地面積的太陽能板就足以供應全美目前用電。我也不免俗的替台灣估算了一下,大約40公里 x 40公里的太陽能板面積就足以供應全台目前用電(想像一下大約台北-楊梅-桃園復興鄉-宜蘭的方形區域左右)。如避開城鎮將這個區域分散在中央山脈沿線的周邊區域確實是大有可為。甚至更進一步的妄想,假設未來新車車體的嵌入式車用太陽能板(VIPV)是標配的話,那麼當台灣每輛車的車身如果都能嵌入總面積約3平方米的太陽能板,將可以產生相當於全台1/6的發電功率。
為什麼我的妄想沒有發生?我也很想知道答案。事實上,台灣的集合式社區大樓的頂樓的空曠面積應該優先利用太陽能,如果你家裡是獨立住宅,還真沒有理由不去安裝。(附註:一般台灣家庭用電每天約10kWh(10度),所以大約6kW的太陽能系統(大約20多萬吧)就足以滿足需求)。這麼乾淨相對穩定的天賜良"能",明明是盤大菜卻擺在那當碟小菜在淺嚐著,是不是很『菠』菜?全世界大張旗鼓的節能減碳、凈零排放、碳中和、碳盤查等相較之下很可能都事倍功半,甚至搞錯方向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