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純電電動車(BEV)這兩三年以每年約一萬輛的速度成長(今年2022年全年預估新掛牌約一萬三千輛,比去年約多三千輛),數量雖然不驚人但也以令人振奮的30%速度穩定成長。即便如此,無論是新電動車或中古電動車,在台灣您有在開嗎?很高機率(>99%=1-33,000[BEV總數]/7,100,000[小客車數量])答案會是沒有。沒有的背後原因不外乎:車價太高、電池壽命的不確定性、里程焦慮、充電時間、沒有居家充電條件(非獨棟住宅或無法安裝充電樁的現有集合式住宅大樓)、公共充電樁太少(一般指快充因為體驗上與燃油車加油較接近)、甚或是電動車修理費用高(非定期保養)與服務不夠普遍。以美國統計為例,前兩項因素排在前面,感覺沒有太意外。另外有趣的是,以相同價位相比,購車預算愈低的消費者愈傾向選擇購買燃油車,而預算愈高者則愈傾向選擇電動車。這我可以理解成低預算型希望採用保守成熟且經濟實惠的科技,以避免非預期的額外開銷與不便。反之,高預算者,除了上述因素的衝擊較小之外,對電動車相較大膽的購買動機的背後,代表著對於非預期額外支出的高容忍度。
上述所列原因,除了與電動車本身有關譬如價格與電池相關因素,同時也與電動車生態有關,譬如充電的方便性與維修服務的便利性等。與電動車本身相關的因素就得隨時間靠科技的演進讓成本能降低與穩定性能夠逐步提升。反倒是從生態的角度而言,其實是相對簡單,唯一的門檻就是先期投入的成本。這可以包含例如政府的激勵政策與民間快充環境的擴建與高效售服體系的建立。周邊支援的生態先建立起來,即使對電動車本身有任何顧慮,一樣可以在被動情境下,催生消費者換購電動車的意願。這很像使用者對電腦或手機作業系統的升級,往往是因為原來慣用的APP在新版高效能的作業系統推出新版功能更強大的APP後,而該新版APP不再支援舊版作業系統的情境下,而被動升級作業系統類似。或是我的目的是為了要去使用只有新版作業系統才有的新APP,而被動升級作業系統的情況。此外,未來仰賴大量電能的自動駕駛系統(ADS)的高速運算勢必只有在電動車龐大的動力電池上可以實現,日臻成熟的自動駕駛體驗的提升,同樣的也可以進一步帶動消費者的被動轉型意願。這就是為何我始終覺得特斯拉不是在造車,而是在創造獨特的行動體驗。(附註:推估2022年特斯拉平均每日非產線滿載下即已生產約近4000輛,市佔仍高達60%,這是多數秉持傳統造車思維的車廠一季的電動車產出甚至少許多。我不是特粉,如果要問我為何會有這現象?我只能說他們抓住了年輕世代消費者的胃口。)
這波電動車的浪潮可以用社會巨變來形容,現在對許多周邊產業而言,遠看仍是一波緩緩移動並逐漸靠近的美麗靜諡的湧浪,勾畫著不久將來人類不分種族攜手同唱『Kum Ba Yeh我的上帝』的淨零碳排烏托邦願景,但相關產業生態如果不迅速採取行動轉型應對,等到近在咫尺才感覺到近似海嘯的強大浪體的衝擊能量,即便緩緩流過但所經之處物件瞬間遭吞噬支解,輕則失去先行者優勢的機會,重則淘汰出局。這其實是個人在多次與相關周邊業者談論轉型時的感受,在充滿機會的未來,有的企業充滿熱情與信心立即行動,而有些則疏於採取積極有效的行動,有些甚至消極面對,著實可惜。其實,轉型未必要侷限在原有商業模式或型態之下想破頭,它也可以是利用現有優勢更有創意的積極尋找跨型態的服務領域。在運具電動化的未來趨勢,電動運具本身只是有形的一小部分的必要,用英文會更傳神 – “it’s a given",它牽動的對應產業與社會轉型衍伸出來的龐大無形機會更有可能才是主戲(容後續文章再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