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驚豔的AGI與全自駕的聯想

上週由山姆·阿特曼與馬斯克共同創辦的開放人工智慧平台OpenAI剛釋出最新版舉世震驚堪比真人的對話機器人ChatGPT,週末試玩了一天之後,除了被他幾乎無所不能的能力嚴重驚嚇到之外,也徹底改變了我對未來通用人工智慧(AGI)實現的時間預估,因此忍不住手癢想寫點心得。之前的預估約2040年,現在已相信會比這預期的更早。至於有甚麼樣的能力,您親自去體驗遠勝過我的轉述。這下子,一向給人在人工智慧打前鋒印象的Google (TensorFlow)、微軟 (Azure)、與Facebook (Meta AI)等大企業可能都要汗顏了,因為每天提供員工免費點心、餐點、手足球、懶骨頭躺椅、可在辦公室走道溜冰行走等看似充滿創造力的工作環境下似乎並沒有提升員工的戰力。更別說蘋果手機上的Siri或Android上的Google Assistant,相比之下就更顯得像是玩具。我不是馬迷甚至不時也有所批評,但我比較好奇的是,為何馬斯克引領的企業總是一出手就顛覆傳統(當然也有還沒萌芽的嬰兒,像是Boring Company與Neurallink)?我未必是指必須要像他整頓Twitter那樣的近乎無情甚至被媒體形容企業管理的絕佳負面教材的鐵血硬核要求刺激下,人們才會被激發潛力,但值得深思。是讓團隊感覺在參與一個偉大任務的這種使命感的驅使或激勵嗎?很可能是。因為在這樣的氛圍下,似乎老闆對下屬儘管嚴苛冷酷的鞭策都會被視為所謂的打是情罵則是愛,因為大家正同處一個即將改變世界與人類歷史的團隊。無論這是經由刻意營造或感性形塑,似乎都可以達到同樣的預期效果。

人工智慧的進程如下:
ANI (Artificial Narrow Intelligence,目前普遍可接受的階段) => AGI (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 => ASI (Artificial Super Intelligence)

ANI一般指針對某項特殊任務開發的模型(譬如自動駕駛或是醫療診斷等),AGI則可視為一個全才型能力的模型(類似這次的ChatGPT已可根據你的描述撰寫程式、編導有意義的電影情節,光這點就與之前另一個AI平台編導出的電影中呈現的無意義對話超越十年,我可以說是有『思考、理解、與引喻』能力的,基本可比擬為人類等級全能型專家),ASI則指能力已可超越人類,至於ASI是指什麼就完全在於你的想像,是控制人類嗎?我記得有位兩岸華人圈KOL級的人工智慧專家曾經說過,不用擔心ASI控制人類,當他不聽話時就將他的電源線拔掉不就好了,我也曾經有過這個人類狡詐的歹念。但未來的人工智慧機器未必有電源線,很可能由其機體內置龐大能源提供電能。我相信每個人都有過一個經驗,那就是當某設備故障且自己又處於手足無措之際就是無法關閉該設備電源時導致該設備發出巨大聲響,搞得自己更是慌亂無所適從,而這還不是當ASI機器能『刻意』不讓你關閉的狀況下。試過上述的ChatGPT之後,除了自動化之外,你很難不預見AGI的來臨代表著人類社會很大一部份以經驗取勝提供顧問服務的工作技能將被取代,而未來更進一步當ASI的到來是否意味著未來就讓這些人工智慧機器勤奮的產出,人們就負責吃喝玩樂?不得而知,但以目前的ChatGPT進展速度看來,我徹底相信這是極度可能的。甚至也很可能一個不小心反倒過來,人類被自己創造出的ASI機器奴役著幹苦力,努力發電去『養活』這些具有高超智慧的機器。更讓人好奇的是,曾經有位AI大師有點玩味的說,在創造這些AI模型的過程中,他們有時在某些關鍵點也不是很確定到底這些人工智慧模型是如何被訓練的。天啊,這也太有機了!

今天為何探討這個主題?主要是延續之前的自駕技術文章。在近期的一個電動車相關的講座中,我曾大膽提及未來十年內大家可以期待無人駕駛RoboTaxi (當然是指以電動為基礎的RoboTaxi,因為車上的高速運算需仰賴龐大的電能)的到來。在看到ChatGPT的驚人進展後,現在看來這樣的預測並不需要多麼的大膽,且我也認為這已是一個即將發生的未來而不僅僅是粗略大膽的預測。雖然我對特斯拉的全視覺(vision-based)仍有疑慮,撇開在夜間無燈光下、強逆光下、大霧中的純視覺辨識仍然有相當的不確定性,畢竟如果要模仿人類開車,則開車應該是個眼耳甚至觸感偕同運作的體驗而非單用眼睛在開車。但自現在起我能以更開放的心態看待特斯拉這個選擇背後的理由。當然你也可以說人類駕駛是最不安全的負面範例,很容易分心被干擾。但無論是全視覺(僅相機)或融合型(相機+LiDAR的紅外線可提供夜視能力+毫米波雷達可提供大霧中的穿透+超音波近距離物件偵測與精準停車等)的解決方案,最終都需要透過通用AGI等級的人工智慧的實現才能徹底解決ANI在多變路況駕駛安全上的侷限性。所以現在我得要修正之前對全自駕未來發展之路顛簸崎嶇的看法,當時認為還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多長?不知道只知道很久很久。但是經過了上個週末,我必須說我改變了我對真正全自駕或無人駕駛技術提早到來的三觀。我們拭目以待!

發表者:李麥克

興趣廣泛,希望一天是48小時。自幼喜歡拆解家電零件安裝到其他可用的電器上面,興趣廣泛永遠有學習新知的渴望。一輩子都充滿對英文閱讀與各種工程科學 (STEM) 學習的渴望。 小時候閉起眼睛模擬雙手正在控制方向盤並加油或踩離合器換檔的快感成了我的免費虛擬電玩,年輕時迷上電視影集霹靂遊俠後 (仍熟悉的"老哥"稱呼?),更開始對汽車產生了各種幻想。有幸此生見證了電動車的崛起與可預見的自駕車的未來並親歷其中,即使是在人生的下半場。在讀了來自克羅埃西亞電動超跑Rimac C_Two的故事後,更發現Rimac的諧音更可以將自己投射到霹靂遊俠中的主角。 自2012年特斯拉推出Model S後即開始累積電動車方面的學養。更於2018年在浸淫軟體工程領域二十餘年與後期的3D感測與自駕車應用新創公司數年後,因著對電動車的狂熱開始對特斯拉(Tesla)是如何成功的好奇而"誤入歧途"一頭栽進對電動車的研究。於是在同年前往英國攻讀英國第一屆電動車工程碩士學程並於次年取得人生繼台灣與美國碩士學位後的第三個電動車工程碩士(MSc with distinction in Electrical Automotive Engineering)。目前開設電動車相關技術與各類電腦資訊教學課程(程式設計等),電動車專長領域為動力系統(Electric Drive)。 嗜好:英語閱讀、電動車、程式設計、顧問、教學、網球、小號、爵士鼓、吉他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