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駕車點將錄

一年前自駕車技術公司紛紛在媒體上降溫,承認自駕技術離商業化還有一大段距離,頓時讓殷殷期盼已久的消費者大失所望。不過這陣子,似乎又回溫了,也許自駕技術有所突破,也許他們覺得可以在終極版的level 5之前先行推出階段性的服務。馬斯克2019年曾說將在2020底推出一百萬台robotaxi (現在2021年了,姑且說暫時破功),Google的Waymo也已即將在Honda Legend推出限量版自駕功能等等。不過現階段無論怎麼宣稱,都不會是全自駕。尤其搞半天馬斯克之前在媒體上宣稱說特斯拉的FSD已基本上具備 “大部分" Level 5該有的功能(請注意一個都不能少)在特斯拉送件加州的檔案中卻說僅止於Level 2。畢竟,全自駕是多麼神聖的一個里程碑,因為當你坐上車子,無論身處何處交通如何繁忙,你可以放心的將老命交給一輛由機器人駕駛的車子,這樣的技術的確不能言過其實,否則法院外天天排隊的可能都是這些自駕車公司的律師們。不過特定場域有限度的自駕倒是可以期待為一個過渡服務。

前篇文章有提到自駕技術基本上分為兩大陣營:特斯拉陣營與LiDAR陣營,特斯拉代表著使用便宜的一般2D鏡頭(用於中距離)外加遠距雷達與近距超音波,LiDAR陣營強調真實的3D環景測距與空間重建,我相信要走上不折不扣的Level 5,LiDAR雖然貴但仍將會是唯一選項,你如果在特斯拉的螢幕上不時可以看到攝影機呈現的一些"靈異現象"或是你開過特斯拉有時會沒由來的突然急煞就會了解我為什麼這樣說。心理學上形容幻覺有兩種,一種是正向幻覺(看見不存在的東西),一種是負向幻覺(看不見存在的東西)。以行車安全而言,2D攝影機正向幻覺沒有太大問題,頂多車子就減速,但是負向幻覺就會出人命了。當然還是要讚美一下特斯拉能夠將所謂的自動駕駛的一些僅止於體驗式的樂趣以低價帶給消費者,否則一般消費者不可能以目前車價這麼快就能體驗自駕技術。

藉著最近對自駕技術與市場的研究,這邊就整理並與大家分享我所知道的自駕技術的公司與後面的合作或是擁有的車廠:

Apple

AID (Autonomous Intelligent Driving) – by Audi/VW

Aptiv – Hyundai

Argo AI – VW, Ford

ATG (Autonomous Technology Group) – Daimler

AutoX (China based) – PSA/FCA

Aurora (founded by Chris Urmson, Ph.D. in robotics of CMU who was CTO of Google’s self drive team “X" with co-founder from Tesla Autopilot and Uber self drive teams) – Toyota (robotaxi based on Sienna minivan) <== Subaru, Mazda, Suzuki, Hyundai

Baidu (China based) – Baidu, Geely

Cruise – by GM (70%), Microsoft (USD 2 bln in 1/2021, to use Azure), Honda, Softbank, Lyft

DiDi (China based)

Lyft

Mobileye – acquired by Intel used by Nio, BMW

Momenta (China based for high definition map) – Tencent, Daimler

NuTonomy – PSA/FCA (these two merged as 50/50 in 2020 under the new name “Stellantis")

Otto (focused on autonomous trucking) – by Uber

Pony.ai (China based) – Toyota <== Subaru, Mazda, Suzuki

QCraft (China based, founders all came from Waymo)

Tesla

TuSimple (China-USA based, focused on autonomous trucking at ports, algorithm rated #1 in KITTI and Cityscapes benchmarking) – NVIDIA

Uber

Voyage (Palo Alto based, to be acquired by GM): for low-speed community shuttling

Waymo – Google, Jaguar. Waymo has managed to put the system on the 2021 Honda Legend and FCA.

Wayve (UK) – Microsoft (10/2020)

Zoox – by Amazon

發表者:李麥克

興趣廣泛,希望一天是48小時。自幼喜歡拆解家電零件安裝到其他可用的電器上面,興趣廣泛永遠有學習新知的渴望。一輩子都充滿對英文閱讀與各種工程科學 (STEM) 學習的渴望。 小時候閉起眼睛模擬雙手正在控制方向盤並加油或踩離合器換檔的快感成了我的免費虛擬電玩,年輕時迷上電視影集霹靂遊俠後 (仍熟悉的"老哥"稱呼?),更開始對汽車產生了各種幻想。有幸此生見證了電動車的崛起與可預見的自駕車的未來並親歷其中,即使是在人生的下半場。在讀了來自克羅埃西亞電動超跑Rimac C_Two的故事後,更發現Rimac的諧音更可以將自己投射到霹靂遊俠中的主角。 自2012年特斯拉推出Model S後即開始累積電動車方面的學養。更於2018年在浸淫軟體工程領域二十餘年與後期的3D感測與自駕車應用新創公司數年後,因著對電動車的狂熱開始對特斯拉(Tesla)是如何成功的好奇而"誤入歧途"一頭栽進對電動車的研究。於是在同年前往英國攻讀英國第一屆電動車工程碩士學程並於次年取得人生繼台灣與美國碩士學位後的第三個電動車工程碩士(MSc with distinction in Electrical Automotive Engineering)。目前開設電動車相關技術與各類電腦資訊教學課程(程式設計等),電動車專長領域為動力系統(Electric Drive)。 嗜好:英語閱讀、電動車、程式設計、顧問、教學、網球、小號、爵士鼓、吉他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