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自爆有躁鬱症,所以經常不受控的在推特大鳴大放。就在上週SpaceX成功接軌太空站後,他沒有浪費一秒鐘就立刻發下最高軍令,要求公司以最高優先次序完成地球人移民火星的目標,因為迫在眉睫不能再等待了 (我們想的真的與馬斯克想的不太一樣,果然是visionary),同時又傳出他聲稱亞馬遜大到該拆分的時候了。就相當年AT&T被強制分出七個區域性的Baby Bell一樣。
馬斯克沒有想到的可能是特斯拉自身也已經不僅是電動車界也是車界僅次於豐田的獨角獸。之前還沒獲利時,還有傳言某某車廠可能收購特斯拉,以現在特斯拉好幾倍傳統車廠的市值,要談收購時機都已過去。
特斯拉目前在電動車領域的確處於彎道超車地位,有它的優勢當然也就有它的挑戰 (這在自然界就像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似乎已成定律)。它的優勢自然是起跑早與專注在電動車相關關鍵技術,相較於傳統車廠的新增電動車產線,特斯拉是不斷擴充專為生產電動車的Giga Factory。它的挑戰長久以來就是常為人詬病的組裝品質,問題不大多為類似門縫線條不均勻或關車門的聲音不像一般稍微高級點的車子的悶沉聲 (少了一些緩衝感覺),或是Model X的鷹翼式門會與車體摩擦脫漆,今天剛看到國外有車主聯合進行對特斯拉的集體訴訟的新聞,也是有關車體脫漆問題。這問題當然與出貨趕工有關係,但個人覺得如果量產品質的SOP有到位的話,趕工就不應該是個原因。在製造業待過的人都知道,產品研發要移到產線量產時要如何整合實驗室的QA程序是個大工程,在市場上不難發現不少電動車廠都停滯在原型車的階段,儘管都擁有未來感十足的酷炫外型,卻始終無法突破量產的魔咒。反觀傳統車廠在製程方面肯定都是歷經半個世紀以上的洗鍊,以特斯拉超過百萬等級的車而言,它的工藝精緻度一定會被拿出來與同價位的車做比較,例如比爾蓋茲毫不諱言他選擇保時捷電動車的理由。由於目前市場上以電動車性能與外型相比,的確選擇性不多,不過等上兩三年各家德國車廠的新款性能電動車紛紛出籠,特斯拉可能就不能再像現在一樣漠視組裝品質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