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買過車子的人,除非口袋很深大概都有與業務員纏鬥的經驗,最後殺價的結果比的就是體力與時間。以我個人在舊金山買車的經驗,當然自己先要做足功課了解所謂車商的Invoice價 (車商向車廠拿車的成本) 當作談判時的籌碼之外,從車商的停車場走進他們的展示廳的過程,你就已經被好幾雙西裝筆挺的業務人員的眼睛盯上。與業務的各種高壓的話術纏鬥到第三回合,也換了第三位大概就是所謂能給最大優惠的經理級的主管才完成交易。整個交易是個冗長疲憊的過程,尤其當你買的是中古車時,價格可以差到近30%。
3C產品中,蘋果開啟了均一定價的先河,產品價格就公布在網站上。沒有買貴或買便宜的問題。在電動車界特斯拉也選擇走直接銷售與維修的方式,價錢公開透明,這對消費者購車時非常的方便當然也省去中間車商的利潤,可謂是徹底的垂直整合一路到行銷售後服務,在車界算是首開先例,也許因為大家看電動車就是一個3C產品,或是說特斯拉創新的造車理念就像是電動車的蘋果。想購買時直接到官網瀏覽清楚標示的款式選配價錢,甚至直接在官網以信用卡付訂金即成交,甚至有退車的保證。這也許未來會被車界跟進,它的好處就是一路掌控產品與售後服務品質。我看到唯一對車廠比較不利的就是少了車商的價錢緩衝,例如前一陣子特斯拉突然對Model S大降價,搞得一堆Model S的車主發動退款抗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