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許多人仍對燃油車充滿著熱血,但隨著電動車里程數與電池壽命的快速竄升,未來燃油車將演變為針對特殊需求的產業應是可以預見的。例如賽車或特殊重型運輸工具。至於氫燃料電池電動車(FCEV, fuel cell electric vehicle),雖然氫燃料的製造雖然成本居高不下,但是如利用離峰過剩電力進行所謂的P2G(power-to-gas)製氫也還可以接受(因為離峰電力如沒有利用儲能設備儲存也就浪費掉),其他的製氫方式都礙於效率差成本高而無法大規模應用。歐洲雖有零星開發應用,但由各報導顯示,日本似乎特別在氫燃料電池的研發上持續鴨子滑水,長久以來始終相信這會是未來電動車的主流技術,也或許是因為在電動車上落後了美國,希望在另一個技術戰場扳回一城。仔細想也是有它的道理,除了氫燃料電池系統的能量密度遠高原現有的純電池系統之外(換個角度看前者重量約後者的1/8~1/14,以500公里里程來算,氫燃料箱也僅需約5公升,附註:燃油車一般約50公升),燃料電池反應器還有淨化空氣的作用等於是一台行動空氣清淨機,另外消費者最在乎的氫燃料相較於蓄電池少了里程焦慮與充電的等待,並可再利用當前燃油加油站的現有基礎設施,甚至省去了目前電動車龐大的蓄電池的材料與回收等環保因素。不過無論如何FCEV仍然是電動車的一種,兩者都是將化學能轉為電能,只是一個是充電一個是加"油(氫)"。假以時日我相信FCEV也會是一個市場上的選擇,到時候很可能出現當年錄影帶beta與VHS之爭,最後就看加氫站方便還是充電站方便?甚或FCBEV(氫電混合式)也有可能,這樣在市區通勤時可以每日回家充電,而當長途旅程時則以燃料電池為主。這樣不但零排放還可以免去里程焦慮兩全其美。
話說EV30@30乃國際潔淨能源組織(CEM)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設定在2030年的時候電動車的產量將達整個汽車產業的30%。成員國包含法國芬蘭、荷蘭、挪威、瑞典、加拿大、墨西哥、中國、日本、與印度,北歐國家一向在環保議題都走在前端可以了解,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與印度,這兩個人口排名世界第一與第二的大國,近年在電動車相關技術的學術發表佔比相當高。在看學術期刊或論文發表會議中,大概十篇有七篇來自這兩個國家的學者,可以看出他們希望成為電動車王國的野心,許多歐美汽車公司後面都有他們的影子,像是美國的電動車Faraday Future、Karma、SF Motors(此為Tesla創辦人Martin Eberhard離開Tesla後成立InEVit後又被收購的)背後均是中國資金等,甚至英國的Jaguar Land Rover早已成為印度塔塔集團(Tata)的全資子公司。
看著特斯拉竟然在2019年可以開始獲利,各大車廠似乎都打了強心針,Apple自2014年起大量投資在自駕電動車的泰坦計畫(Project Titan)步伐似乎變得更大步穩健且有信心,也不再遮遮掩掩或是像前一陣子市場對特斯拉能否賺錢搖擺不定時曾經謠傳Apple將整個計畫裁撤掉或是捨棄整車只做自駕系統,現在如一切順利據報導最快2023年就可以看到配備自動變色玻璃與特殊安全氣囊等的Apple Car,大家拭目以待。個人覺得比較可惜的是以產品設計著稱的英國戴森(Dyson)在初期就以一切從零開始的野心在燒了6億美金研發電動車的關鍵技術,其中包含安全性高能量密度大的固態電池等,之後此時宣布終結其電動車的野心,可能未來會後悔,因為以這樣龐大的資金如能仿效特斯拉靈活的垂直整合策略,我想James Dyson應該在電動車這條路可以走得更遠。21世紀的今天,接下來的十年在我看來有三股強流:AI(人工智慧)、EV(電動車)、Autonomous Vehicle(自駕車)。有趣的是這三種科技卻又可以相輔相成提升終端產品的層次,可預見的未來,在街道邊你我都可能開門走進一輛用手機預約前來的Level-5人工智慧自駕電動車(AIAEV)。